灵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书记丁传红党建引领统筹红色与绿色资源 [复制链接]

1#
00:45

扫码看视频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掩映于绿水青山中。一早,村里的网红民宿红星客栈负责人王嘉电话响不停,“都是客人的订房电话。”

依托村里红色历史资源而建起来的主题民宿红星客栈,去年投入使用后成为当地乡村游一张新名片,也为东岭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星客栈商品区热销产品蜂蜜就是当地传统产业。“去年卖了约斤蜂蜜,部分是通过客栈卖给游客的。”东岭村三山村民小组张连胜说,这斤蜂蜜也酿就了他一家的甜蜜生活,让他们摘下了穷帽子,“去年单靠养锋收入六七万元。”

东岭村是革命老区。近年来,东岭村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把*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在蕉岭县委、县*府和三圳镇*委及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帮扶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民宿和养蜂等林下经济,打造脱贫“造血工程”,实现绿色蝶变。目前全村全村21户贫困户41人全部脱贫和退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年的2.6万元增至今27万元以上。去年,东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村。

养蜂扶贫酿造“甜蜜生活”

三山是东岭村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山路蜿蜒,8公里的车程,驱车需要半个小时,路旁是不尽的沟壑,不断掠过的葱葱竹影,以及随处可见的蜂箱。

来到张连胜家门口,只见房前屋后摆满了蜂箱,周围成千上万只蜜蜂在飞窜。屋里摆设虽简陋,但有条不紊、干净整洁。

“他们一家人都很勤劳,曾经贫困有客观原因。”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说,张连胜的大儿子患有尿*症,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早年,张连胜夫妻为照顾孩子,选择在家养蜂,“养蜂是我们村里的传统产业,这里山高林密蜜源足,在家门口就能养蜂。”张连胜说。

地处深山的东岭村三山村民小组,四周树木繁盛,花香萦绕,是养蜂的绝好地方。包括张连胜在内,三山28户村民都养蜂。虽然不愁蜜源,但地处偏远,优质的蜂蜜藏在深山人未知,一度成为了村民“甜蜜的烦恼”。

“我当时养了30箱蜜蜂,由于缺乏销售渠道,每年基本上入不敷出。”张连胜说。

年,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办事处对口帮扶东岭村后,在走访摸查中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想法解决蜂蜜的销路,“我们先是把蜂蜜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他们尝过后都觉得很好,不断回购。”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说,东岭产的蜂蜜品质好,只要推广得当,不愁销路,“但是仅仅是靠朋友圈的来广还是不够的。”

于是在扶贫工作队积极推动下,东岭村*支部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合作社对内为蜂农提供养蜂指导和收购蜂蜜,对外联系采购商、获取市场信息,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平台”模式,多渠道帮助蜂农销售蜂蜜。

在解决了销路问题后,扶贫工作队又着力帮助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在丁书记他们的帮助下,我的养蜂规模从30箱扩大到了去年多箱,销路也不成问题了。”张连胜说。

合作社给扶持、教技术,企业签订单、包销路,打消了蜂农的顾虑。合作社引导发动群众和贫困户由原来的16家发展到63家,全村养蜂近箱,年产蜂蜜达9万斤,蜂蜜每斤销售价格也从以往的五六元上涨至二三十元。

“现在蜂蜜再也不愁卖了,价格也好,满足了。”张连胜说,他家去年酿的蜂蜜约斤,每斤20元左右,单这一项收入6万多元,另外还卖了些蜂种,收入也有一两万元,加上他每年在养蜂工作不忙时在附近打零工,也有一部分收入,如今一家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元,撤底摘下“穷帽子。”

前段时间,东岭村组织*员捐款抗击疫情,非*员的他,毫不犹豫捐了元,“我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帮了我,其他人有困难,我也要出点心意。”

从需要别人伸手扶一把,到伸出手扶别人,张连胜的转变,让丁书记觉得这三四年来的帮扶工作,很有成就。

会生长的灵芝走出大山,垒起致富“*金屋”

今年春节,来自南沙对口帮扶地梅州东岭的活体鹿角灵芝盆景走出大山,亮相广州花市,这些会生长的“鹿角”博得了盆景爱好者的青睐。

沿着宽敞的村道进入东岭村,东岭村*建扶贫产业园的牌子分外显眼,园内一排基地大棚引人注目,会生长的“鹿角灵芝”便产自这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这里是东岭村的“*金屋”。“里面种的可是鹿角灵芝、紫灵芝、金线莲等高端产品。”一位村民说着笑了起来。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不少贫困村的现实写照,东岭村也如此。守着“巴掌田”,怎么脱贫?“脱贫根本靠产业,选准产业是第一步。”当地干部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以“*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林下产业,东岭村闯出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走进东岭村*建扶贫产业园基地大棚,一株株灵芝犹如鹿角,长势喜人。“种植食用菌关键是生态环境,东岭村富硒无污染的土壤非常适合,加上这里淳朴的民风,真是一块宝地。”蕉岭县五福之乡长寿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贻宜说,东岭村的生态条件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灵芝和香菇等作物不仅长得大而厚,硒含量、灵芝多糖等相关检测指标也明显优于其他地方的同类型产品。”

东岭村山林面积多亩,是耕地的21倍,驻村第一书记丁传红告诉记者,当时扶贫工作队发现这里更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与回乡投资创业的徐贻宜一拍即合。而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员干部把人心聚拢了,东岭村想不脱贫都难。”丁传红说。

好山好水好人家,给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该项目从最初接触到最终敲定历时仅10天,但在土地集约和村民种植方面,并非顺利。“村民对珍稀食用菌不太了解,所以不太愿意拿出土地。”东岭村*支部书记吴仕兴说,过去东岭村*组织软弱涣散,没有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如今有了合适的产业,一定不能错过。

当时扶贫工作队和村*支部书记每天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仅3天时间就解决了土地集约问题。当村民纠结“要不要种”的时候,村干部再次站了出来,带头种植成功,给村民增添了信心。

年初,第一批灵芝草在大棚里下地。年12月20日,全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在村委会会议室,贫困户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入股分红,乐开了花。

让昔日名贵药材飞入寻常百姓家,南沙区扶贫干部们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据丁传红介绍,在南沙区和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的共同推动下,扶贫产业园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家团队合作,开发活体鹿角灵芝艺术盆景,价格比干体盆景翻了数倍到几十倍。“鹿角灵芝做成活体盆景后仍能继续生长4-5年,干体灵芝只能卖三四百元,但造型好看、盆型考究的活体灵芝盆景身价能达到两三千元,甚至几万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徐贻宜说道。“活体鹿角灵芝盆景还将触网,通过电商平台推出小型盆景,售价低于百元。届时,东岭活体灵芝盆景将走出大山,走出珠三角,走向全国。”

目前,该村拥有年产万菌棒的菌种厂,食用菌种植面积亩,去年产值达多万元。村民吴春英正是因为有了基地,才实现家门口就业并脱贫。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去年她选择回乡就业。“这样一来,我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打工挣钱。”吴春英往厂门左方指了指,说她的家就在前面,走路3分钟就到。自从她入股和种植香菇、灵芝,一年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近万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目前,该公司每年提供63个就业岗位,技术培训人,带动东岭村13户贫困户和50户村民增收。

在*支部的引领下,东岭村通过在林下种植食用菌,筑起了摆脱贫困的“*金屋”,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守来了自己的金山银山。

红色基因破译脱贫“密码”

清晨,东岭村在清脆的鸟鸣和潺潺流水声中醒来。村民林富英做好早餐,便在家门口的广场悠闲地荡起了秋千。

长居东岭村的林富英见证了东岭村近五年的脱贫之路,公交车通了,村里的游客也多起来,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东岭村上下一心使劲干,才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这几年,东岭村变了,变得越来越好。”丁传红顿了顿,又说:“东岭村没有变。”他指了指东岭村*群服务中心,该中心左边是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后新落成的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右边是以红色为主题的红星客栈。丁传红看来,东岭人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干部群众传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一点,他们从未变过。“当初村民得知要建立纪念馆,都十分支持。我觉得红色基因就在他们的骨子里,这就是东岭村脱贫的‘密码’。”

红色精神,从未忘却。早在大革命时期,东岭村就是蕉岭地方*组织重要活动据点之一。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支部和扶贫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东岭村年被省委组织部列为第二批“红色村”*建示范点,他们便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闲置的牗民小学校舍资源,融入客家、红色元素进行外立面改造,设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引入文旅企业建设红星客栈。

充满革命时代气息的红星客栈与现代化的地球仓,两者相得益彰。走进红星客栈,每个房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名,客栈里里外外浓厚的红色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

“产业发展不能没有特色,只有牵牢‘特色’这个牛鼻子,产业扶贫的效果才会长久,红色就是我们东岭的特色。”村*支部书记吴仕兴说。

看好东岭,才投资东岭。据客栈负责人王嘉介绍,正是被东岭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吸引才落户,“前三年时间,客栈每年将支付给东岭村10万元费用,此后将根据经营额逐步提高费用。”王嘉说。如此一来,东岭村也有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自去年4月份开业以来,我们接待游客人数达10万人次,开展了近千批的*日活动。”王嘉说,为了带动本地贫困户增收,客栈接待游客的食材均来自本村,“如村民养的鸡、鸭,还有村里大棚基地种植的香菇、灵芝等。”

夜幕降临,盏盏灯火。氤氲的灯光把东岭村晕染得无比温暖和亲切。

“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竟然有地球仓。”慕名前来的游客发出惊叹,在客栈对面的山坡上,6个造型简洁的深灰色的小屋掩映绿树红花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约16平米左右的小屋设计精致,一整面落地玻璃带来的是窗外满眼的绿意。

“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多了起来,为了让大家能在乡村住下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我们还以精品民宿为主题,发挥东岭村的生态优势,打造了生态地球仓。”王嘉说,地球仓通过工业化一体化生产,短时间内就能搭建完成,既能够快速落地、快速盘活,同时也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破坏,适合山区发展旅游产业。

游客纷至沓来、东岭村越来越热闹,这片红色土地、昔日贫困村,焕然一新迎来蝶变。

东岭村脱贫攻坚“成绩单”

·目前已完成全部21户贫困户退出工作;

·集体经济收入从年的2.6万元上升至年底27.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元增至年底元;

·年东岭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村;

·养蜂业发展迅猛,由原来16家现发展为63家,全村养蜂多箱,年产蜂蜜可达9万斤,每年每户可增收-元;

·共有三家民宿,可提供床位33张,全面建成后可提供83张床位;

·拥有年产万菌棒的菌种厂,珍稀食用菌种植面积亩,年产值可达万元,为东岭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约5万元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每年人均增收约元;

·引进光伏项目,年发电收益约3万元,收益可达20多年,为本村所有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元。

专题统筹:徐静、王晨阳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耿旭静董业衡通讯员徐乐周冠华南宣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黎旭阳视频剪辑:李文琤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赵小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