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方孝孺被诛十族后,还有后代传世吗竟然有人 [复制链接]

1#

古语中的“九族”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其中,包括了四个“父族”、三个“母族”以及两个“妻族”,几乎囊括了一个人所有的亲属。

为什么今天笔者要先讲一下“九族”的概念呢?因为,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便与“诛九族”有关。

历史上得到这一判决的人物并不多,即便是刺秦的荆轲也仅被诛了七族,至于明朝的胡惟庸,正史中仅用了“诛”这个字,并未提到株连了多少族人。真正被诛九族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且大多出现在野史和小说中。不过,正史中却提到一位被株连十族的读书人,方孝孺。

洪武年间,刚过了弱冠之年的方孝孺拿着一篇《杂诫》拜访宋濂,想要拜入其门下。宋濂在文坛混迹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读到过这么优秀的文章了,当即便收其为入室弟子,倾囊相授。据说,某次朱元璋大摆宴席款待群臣,宋濂有幸出席宴会。太祖知道宋濂颇有文采,便让他即兴发挥,做一首“灵芝甘露论”,并给了他一天的期限。

倒霉的是,宋濂在宴会上喝高了,第二天起床时已日上三竿,文章连一个字都没写。要知道这朱元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苛刻皇帝,若这次交了白卷,没准宋濂就会被判个欺君之罪。正当宋濂像油锅上的蚂蚱一样焦急如焚时,弟子方孝孺站了出来,对老师说道:“老师请放心,我昨夜已帮老师代笔,请老师过目。”宋濂拿过文章一看,这文章写的可圈可点,十分有看头,便拿这篇文章交了差。

朱元璋已读过不少宋濂的文章,对他的文风了若指掌。今天读完了这篇《灵芝甘露论》后,觉得此文的风格与此前宋濂的风格大相径庭,便直接问道:“这篇文章是学士写的吗?”宋濂是个老实人,他当即说道:“这是臣弟子方孝孺的手笔。”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说道:“这小子的文章比你写的好。”过了几年,经朝中一众学士引荐,方孝孺得以入朝面见太祖。

朱元璋十分赏识这个言谈得体学识渊博的年轻人,夸他是个栋梁之材。然而,方孝孺所主张的,是仁*治国的那一套。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的这套治国理论只适合“守成”,显然还不到时机。所以,朱元璋并未启用方孝孺,他只是对太子说道:“这人的才华人品都属人中龙凤,但是,现在并不是启用他的时候。不如让他潜心历练一段时间,将来等你登基后他可成为辅国之臣。”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才高八斗却得不到重用的感觉是最失望的。在这以后的十年时间里,方孝孺在家中隐居,开始将精力放在撰书上。直到十年后,方孝孺才获得了入仕的机会。不过,朱元璋仍觉得未到时机,所以,只给他安排了一个汉中学府教授的职务(九品),将他留在南京。如果,历史可以改写,想必方孝孺必能助朱允炆缔造和谐盛世。但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靖难之役”改变了。

朱棣夺取南京后,特地拜访了方孝孺,希望能将这个人才收归己用。然而,仁义的方孝孺怎会归顺“反贼”呢?

方孝孺立即表示不会归附朱棣。朱棣虽盛怒,但他却听从了姚广孝的意见,并没有将其杀之后快,只是将他打入大牢。实际上,朱棣迫切希望方孝孺能归顺自己,由他来做表率天下读书人自可归心。所以,朱棣的使者隔三差五来到大牢,希望方孝孺能摒弃成见辅佐成祖。这次,又有使者来见方孝孺,希望他能为新帝写一篇登基的诏书。方孝孺大义凛然,坚决不肯就范,还臭骂了前来游说的使者。

朱棣听闻此事后大为光火,命人将方孝孺押解到大殿上。方孝孺穿着一身麻衣,来到大殿上便开始恸哭不止。朱棣让人准备纸笔,让方孝孺在写诏书和死亡之中选一条路。方孝孺接过纸笔,挥毫写就“燕贼篡位”四个字,随后将笔往地上一摔,决意赴死。朱棣怒极反笑,说道:“难道你不怕朕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说道:“什么九族?就算是十族我也不怕!”

朱棣冷下脸来,说道:“好啊,那就如你所愿,诛你十族!”同年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全家被诛,满门抄斩。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

自此,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一个儿子名方孝复。这位硬骨头的读书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气节。到了明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时士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话,还为此纂成《归宗录》。不久方氏觉察到其中的虚假,告到官府,才了结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参考资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