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传奇故事早有耳闻,也品尝过所谓的大红袍,对大红袍的圣地心向往之。
还没大红袍进入景区,就可以看到一大片茶园。虽然不是下茶的季节,但葱葱的茶树在一些已经枯*的草木中依然显得鲜亮、浓郁。
大红袍景区的游览从九龙窠开始。九龙窠是典型的峡谷地形,游道两侧随山就势散布着各色茶园。这片片茶树在外行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却是不同的茶树品种,据说有二十七种之多,像什么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金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白瑞香、金毛猴、北斗、金锁匙等等,并且每个品种背后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
在峡谷平旷之处的崖壁上,凿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等历代名人题咏赞颂武夷山岩茶的摩崖石刻。
其中,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县令陆廷灿的诗作“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最为醒目。现在看来,当年乾隆任命陆廷灿为崇安县县令,实在是任人唯贤之举,因为陆廷灿不仅秉承了陆羽的血脉,更是把陆羽对茶的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
武夷山岩茶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陆廷灿功不可没。在九龙窠“九龙名丛园”石碑旁塑有一茶叶型雕塑,其两叶一芽的造形,暗示了武夷山岩茶的基本采摘标准。出九龙名丛园,游道渐有起伏,淙淙流水的溪涧忽左忽右。因为是在枯水季节,山涧里溪水不是很多,所谓的九龙瀑和九龙潭均不得见。
越过一个小岭,导游说,大红袍就在眼前了。停下脚步,稳住心跳,顺着导游的手,极目远望,目力所及,并没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大红袍。待导游细细指点,才知道前方山腰上的几丛不起眼小灌木就是传说中神乎其神的大红袍。大红袍茶树共有六棵,梯次生长在陡峭的山腰上,左侧崖壁上有三个石刻朱红大字“大红袍”。大红袍茶树的对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结构茶楼,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观赏那几棵价值连城的茶树,幻想着大红袍的树叶随风飘进自己的盖碗里,让自己有幸一品那大红袍的玉液琼浆。
在亲眼看到大红袍之前,我一直以为大红袍应该是茶树中高大乔木的那一类,高大挺拔,巍巍然,一派大丈夫气概。因为只有是高大的乔木,才会和传说中状元郎将他的红袍披到茶树上相吻合,否则那么矮的茶树就是盖,无所谓披了。
大红袍文化传奇的成功打造,是武夷山人智慧的体现,更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把文化品牌和商业价值有效融合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