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脱贫李庆华创业ldquo菌rd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初期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324/6123995.html

年9月16日凌晨2点,漭水镇遭遇短时特大暴雨,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冲毁了漭水镇共裕社区中山、麻地村名小组村民世代居住、生产的家园。

当人们还沉浸在山洪泥石流过后断壁残垣的悲伤中,中山、麻地村名小组所属的蚕桑*支部书记李庆华为了如何借恢复重建之机在受伤的土地上再创业,带领群众在这片世代耕作的土地上重新探索增收致富路而不停的思索着。“对!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不先行,群众如何提信心愈创伤。”李庆华当即向*组织申请了10万元*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向妇联申请了10万元小额创业贷款,重新回到她创业种子才刚播下却又破碎了的菌类种植基地里。面对即将进入采收期一夜间被泥石流冲得一片狼藉的11个香菇种植大棚,李庆华咬紧牙关、忍住眼泪,果断清理淤泥,重整田块,重新规划起了她的“菌类”创业梦。

要发展,规划必先行。“生产不会计划、诸事都会白干。”为什么选择规划种植喷粉灵芝、香菇和木耳三个品种?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灵芝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适症、肝炎、出血热、消化不良、气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症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药理研究证明,灵芝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随着发展,野生灵芝的数量越来越少,灵芝的价格居高不下,人工种植灵芝的市场前景广阔,在对共裕的土壤、水质和光照条件等进行分析后,适宜于灵芝的生长,而且在昌宁县范围内没有规模化的人工种植基地,李庆华当即决定以人工种植灵芝为创业的突破。又因灵芝的生产周期长、对土壤要求过高,又同时选择香菇和木耳这两类市场相对成熟的短频快类的食用菌进行辅助种植,解决部分资金压力问题。选择种植的菌类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科学化种植?在流转的20亩菌田里,李庆华根据地势和灵芝、香菇、木耳的生长习性和对水源、光照及土壤的要求,把菌田规划为四个区域。第一个是中心区域,主要用于建盖生活用房和菌棒生产车间,是连通整个种植园的交通枢纽;第二个是香菇种植区域,位于中心区的东北边,第一期规划试种个自制的香菇菌棒;第三个是木耳种植区域,位于中心区域的东南边,第一期规划种植自制的木耳菌棒0棒;第四个是灵芝种植区域,灵芝种植对水源、温度的要求较高,2年为一个种植周期,浇灌灵芝田的水渗透到土壤里流经的土地下一个生产周期不能再重复用于种植灵芝,李庆华将灵芝种植区规划在在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的中心区以西的田块,第一季种植在靠水源下部的4亩田块,第二季选择在靠水源上部的田块,两个种植周期完后再与对面的香菇、木耳种植区进行轮换种植作业,确保土壤的休整期,充分发挥土壤自净作用,确保轮作周期的有效运转。

要发展,技术必先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技术不过关,后期所有努力都会白费。李庆华本着一定要试种成功的决心,自己到县外种植技术成熟的地方多方考察学习,以“固定薪酬+股份合作”的形式从浙江请来了技术员负责整个种植技术的教授、指导和把关。在灵芝种植中,从菌包制作—菌包消*—接种—发菌—下地培育—田间管理—灵芝喷粉—套粉—采收的整个过程,李庆华一点都不肯疏忽,盯着技术员一步一步做到位、教到位,直到自己学会,尤其是在提升亩产和灵芝喷粉期种植大棚温度的控制可谓多方尝试,花尽了心思。在木耳和香菇种植中,为节省成本,就购买来机器,在技术员指导中,带着灾区部分妇女自己学着制作菌棒,探索成熟的菌棒制作、接种技术。一期的培训、摸索下来,李庆华和她的姐妹们已能娴熟的操作机器和把控生产流程,为今后扩大推广受灾农户的菌类种植奠定坚实的种植技术基础。

要发展,管理必先行。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虽然李庆华的菌类种植不像做一个企业那么复杂,但是用有限的资金办最大化的事也是李庆华在她的菌类种植致富路探索中最为艰难的实践。李庆华采用排期管理的办法,使生产资料利用最大化、用工效能最高化、土地利用最优化。将灵芝、香菇、木耳种植、采收时间排列出来,分类划定土地使用情况、固定时期内的用工状态、生产原料的使用种类、数量及生产机械的使用频率等。根据所列出的生产必备因素来综合统筹一个生产周期内的综合用工、用料,合理配置生产资料,提前到受灾群众中发出用工通知,按每人70元/天的标准支付工资。确保繁忙期该用的人力一个不少、空闲期不用的人力一个不浪费,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能、节约了生产成本。

要发展,营销必先行。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要体现商品的价值,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才是最终的目标。李庆华在生产的同时,及时掌握着市场的走向。有外地客商到菌田里看了之后,给李庆华提了一个建议:以包干价进行统一收购,但是一心为灾区群众探索致富出路的李庆华断然不肯做着看似安全其实对收益很是冒险的生意。她不停得找来历年同类产品的收购价格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发现她种植的菌类价格稳定,原本可以卖元每公斤左右的灵芝粉以包干价元每公斤就卖了有些不甘心,而且还有看涨的空间,李庆华于是拒绝了包干客商的建议,自己到市场中寻找更好的销售机会。恰逢“互联网+*建”大力发展之机,伴随着电子商务进平台,李庆华的灵芝粉、灵芝干品、香菇、木耳也同时走起了电商之路,为今后的规模化发展探索着多途径销售渠道。

从年试种成功到年的这三年时间里,李庆华创业创出的各种“菌”在本地已小有名气,年销售额持续稳定在50万元以上。她不仅在自己的“菌田”里每年实现20名以上群众稳定就业,还带动起镇内3个村(社区)12名群众自己创业发展起了以香菇、木耳、平菇、巴西菇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在访谈中,李庆华说:“我创业的初衷就是带领着我们中山麻地失去家园,从灾区搬迁下来到安置区的妇女同胞们、贫困群众们在我创出的菌田里有份收入,修复失去家园的伤痛。而现在三载的艰辛创业,我带动的群众收入稳定了、新家也建好了,我觉得我这个‘创业菌’值了”。

(熊润梅)

责任编辑杨静/本期编辑熊润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